孕期发现宫颈息肉该如何进行处理
孕期是一个充满喜悦与期待的特殊时期,但同时也可能伴随一些意外的健康小插曲,宫颈息肉就是其中之一。当在产检中通过窥器检查或超声发现宫颈息肉时,许多准妈妈会感到紧张和焦虑,担心它会影响胎儿或分娩。实际上,孕期宫颈息肉大多属于良性,处理方式需要权衡利弊,遵循个体化原则。
认识宫颈息肉:为何孕期更易被发现?
宫颈息肉是子宫颈管黏膜上皮组织局限性增生形成的赘生物,借由一根蒂与宫颈管内相连,可单发或多发。它们通常是良性的,其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,可能与慢性炎症刺激、宫颈管黏膜的激素反应等因素有关。
在孕期,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显著升高,宫颈管黏膜可能发生轻微增生,这使得原本就存在的、较小的息肉体积增大,或者更容易在检查中被发现。此外,孕期盆腔充血,息肉本身也可能因血供丰富而显得更红、更易出血。
孕期宫颈息肉的潜在风险与常见症状
多数孕期宫颈息肉并无症状,只是在常规检查中被偶然发现。但当其存在时,可能引发以下问题:
接触性出血:这是最常见的症状。由于息肉组织质地脆弱,在性生活后或妇科检查后,甚至用力排便后,都可能发生少量出血,表现为血性白带或点滴状出血。这种出血需要与胎盘因素引起的出血(如前置胎盘)相鉴别,后者通常更危险。
不规则阴道出血:少数情况下,息肉可能自发出现少量、断续的出血。
白带增多:息肉本身及其引发的慢性炎症,可能导致白带量增多,有时可呈黄色或带有血丝。
继发感染:息肉作为一个异物,可能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,引发上行性感染,如绒毛膜羊膜炎,虽然风险不高,但一旦发生则可能威胁妊娠。
对分娩的影响:较大的息肉,尤其是位置较低者,可能在分娩时阻碍胎头下降,或在其通过产道时被挤压脱落,导致产时出血增多。
诊断与评估:明确性质,排除危险
当孕期出现阴道出血或发现宫颈赘生物时,医生会进行以下步骤:
妇科检查:使用窥器直视下观察息肉的大小、位置、形态、蒂的粗细以及表面有无活动性出血或坏死。
宫颈细胞学检查:即TCT检查,用于筛查宫颈癌细胞,排除宫颈病变引起的出血。这在孕期是安全的。
超声检查:经阴道或经腹部超声有助于评估息肉的大小、血供,更重要的是确认息肉是来源于宫颈,并排除胎盘低置状态等其它出血原因,同时监测胎儿发育情况。
必要时活检:如果息肉形态异常,怀疑有恶变可能时,医生可能会考虑在孕期取活检。但鉴于孕期宫颈血供丰富,活检需非常谨慎,仅在高度怀疑恶性时进行。
处理策略:观察为主,谨慎干预
孕期宫颈息肉的处理遵循“无症状则观察,有症状则干预”的原则,且任何干预都需将母婴安全置于首位。
一、 期待治疗与密切观察
对于无症状、体积较小(通常指直径<1-2cm)、蒂较细、无明显感染的宫颈息肉,可选的处理方式是期待治疗。这意味着不需要立即进行任何手术操作,只需定期产检,观察息肉的变化即可。绝大多数息肉在整个孕期都能与孕妇和平共处,不会引起严重并发症。
二、 积极干预的指征与方法
当出现以下情况时,医生会考虑进行干预:
反复、持续的阴道出血,尤其是量较多时。
息肉体积较大,阻塞宫颈口,有引发感染或妨碍分娩的风险。
息肉形态可疑,不能完全排除恶性可能。
干预方法主要是“宫颈息肉摘除术”。这是一个在门诊即可完成的相对小操作,但孕期进行需格外谨慎:
手术时机:通常选择在妊娠中期(孕14-16周后)进行。此时胎盘已形成,胎儿状态相对稳定,子宫敏感性较低,流产风险小于孕早期。
手术方式:在严格消毒后,用窥器暴露宫颈,用卵圆钳夹住息肉的蒂部,轻轻旋转将其拧除。对于蒂部较粗者,可能需要用血管钳夹持蒂部片刻以防出血,或使用吸收性肠线结扎蒂部后剪除。
风险与术前准备:手术的主要风险是出血和刺激子宫收缩引发流产或早产。因此,术前会详细评估,术中操作务必轻柔,术后需密切观察阴道流血和腹痛情况,必要时使用宫缩抑制剂预防早产。摘除的息肉组织必须送病理检查,以明确其良恶性。
重要的注意事项
切忌自行处理: 不要尝试自行拉扯或处理息肉,这可能导致难以控制的大出血或严重感染。
与医生充分沟通:了解息肉的具体情况、处理建议以及潜在风险,与您的产科医生共同决策。
保持外阴清洁:无论是否处理息肉,孕期都应注意个人卫生,预防感染。
总而言之,孕期发现宫颈息肉不必过度恐慌。它多数情况下是良性的“小麻烦”。通过规范的产前检查,由经验丰富的产科医生进行评估和监测,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最稳妥的管理方案,绝大多数准妈妈都能安然度过孕期,顺利迎接宝宝的到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