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单了解巧克力囊肿的成因与危害
巧克力囊肿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常见表现,因囊内陈旧性出血类似巧克力液而得名。了解其成因与危害,有助于早期识别和科学应对。
巧克力囊肿的成因主要与“经血逆流”理论相关。月经期,部分经血通过输卵管逆流至盆腔,子宫内膜细胞随经血种植于卵巢表面,在卵巢激素作用下发生周期性出血,形成内含陈旧性血液的囊肿。此外,体腔上皮化生、淋巴及血管播散、免疫因素等也可能参与发病。
相关因素包括:遗传因素,家族中有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,则发病风险增高;晚生育、少生育或不生育,因持续月经周期而无妊娠间歇期;免疫功能障碍,无法清除异位的子宫内膜细胞;生殖道畸形,如阴道闭锁、宫颈狭窄等,导致经血排出不畅;多次宫腔操作,如人工流产术,可能增加内膜种植风险。
巧克力囊肿的危害不容忽视。慢性盆腔痛是常见表现,疼痛多位于下腹部、腰骶部,常在经期加重。痛经进行性加重是典型特征,疼痛常从经前开始,持续至经后。性交痛,尤其在经前期明显。月经异常,如经量增多、经期延长或周期紊乱。
不孕是重要危害之一。约30%-50%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合并不孕。机制包括:盆腔内环境改变,炎症反应影响精子活力及卵子受精;卵巢功能受损,囊肿破坏正常卵巢组织,影响卵泡发育和排卵;盆腔粘连,影响输卵管拾卵和运输功能;免疫异常,干扰胚胎着床。
囊肿破裂是急症表现。囊肿逐渐增大,内压增高,可在特定诱因下破裂。诱因包括剧烈运动、性交、妇科检查等。破裂时,囊内液体流入腹腔,引起急性腹痛,伴恶心、呕吐、发热,严重者可出现休克,需急诊手术。
恶变风险虽低但存在。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有恶变可能,多为卵巢子宫内膜样癌或透明细胞癌。以下情况需警惕恶变:囊肿直径大于10cm;绝经后复发或增大;疼痛节律改变;肿瘤标志物CA125显著升高。
诊断主要依据症状、妇科检查及影像学检查。B超是可选方法,典型表现为卵巢囊性包块,内充满细密点状回声。MRI可提供更多信息。肿瘤标志物CA125可能轻度升高。腹腔镜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,可直视病灶,同时进行治疗。
治疗需个体化。无症状小囊肿可观察随访;药物治疗如口服避孕药、孕激素等,控制症状、延缓进展;手术治疗适用于囊肿较大、症状重或不孕者,腹腔镜囊肿剥除是常用方式;辅助生殖技术帮助不孕患者实现生育。
预防措施包括:尽早生育,适当缩短月经周期年限;防止经血逆流,经期避免剧烈运动;增强免疫力,规律生活;定期妇科检查,及早发现问题。
总之,巧克力囊肿是具有侵袭性和复发性的良性疾病,但可引起疼痛、不孕等多种问题。了解其成因与危害,有助于科学防治,提高生活质量。